国外心理自助文化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13-05-25浏览次数:214

心理自助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28年,当时,乔治·卡莫(George Comber)的书《宪法》第一次强调了人的个人责任,以及通过教育及适当的自我控制达到的自我提升的可能性,乔治·卡莫认为这是自然所赋予的潜能。但是,第一次正式使用自助这个词语的是塞缪尔·西蒙(Samuel Simon),1895年,他出版了一本以自觉的自我发展为主题的书籍,并起名《自助》,书中的第一句话便是自助者天助,这是自助者神助这句话的变体。

自助书的流行始于20世纪,卡耐基成为著名的自助书作者,进一步发展了自助文化,尤其是1936年的书《人性的弱点》。在事业上经历了一些失败之后,卡耐基开始非常着迷于成功与自信之间的关系,从那时起,他的书销量超过了5千万份。早在1902年,詹姆斯·艾伦James Allen)发表了《结果的法则》,他的信念基础是一个人就是他的所想,他的性格其实就是他所有思想的总和。这本书进一步认为,高贵的思想造就一个高贵的人,而浅薄的思想造就一个悲惨的人。在拿破仑·希尔的书《因思考而富有》里,他也描述了通过重复使用积极的思维来吸引幸福和财富的观点。

除了自助书籍,大量的自助互助团体也开始涌现。最有名的是内维尔·约曼(Neville Yeomans)博士,他是一位澳大利亚的精神科医生、临床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律师,领导了澳大利亚的自助和互助运动,通过他的开创性的工作,他在澳洲开创了第一个治疗性社区,起名弗雷泽家庭,位于悉尼北部,共有80个床位。一些早期居住者后来又进一步开创了很多新的自助团体。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20世纪的最后30几年里,在一种自我提升的文化下,自助书籍的出版数目惊人,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到2006年,据研究公司Market Data 估算,自我提升市场在美国约值90亿美元,包括各种信息资料、邮件发送的目录、健康机构、书籍、录音带、演讲大师、个人教练市场,各种减肥及压力控制项目等。据估计到2008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10亿美元,而这一趋势会继续下去,在全球范围内越演越烈。

近些年来,一种新的趋势开始提倡让心理自助更加科学。与以往的缺乏实证研究的促进个人成长为目的自助不同,一些心理学家开始试图使用科学的方法搭建起学院知识与大众自助服务的桥梁,以便让自助可以更好的帮助那些具有特定心理问题的人。这些心理学家公开的支持基于实证研究的自助哲学,他们的目标是重新定义自我提升领域,通过有意识的引入科学研究,提高自助服务模型的设计合理型,使心理自助服务效果更有保障,这一新型的心理自助模式通常包括有意识的训练新的思维和感受模式。除了更科学、更有效,这种新模式已经开始应用于网络化形态,这使得心理自助变得更便捷、更私密,大大超越了以往自助模式带给人的体验。在欧美等国,网络化自助已被广泛用于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临床治疗,其有效性完全可以与面对面的专家咨询相媲美


© 安徽财经大学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962号    皖ICP备05012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