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3-12-10浏览次数:564


大学生无论在心理、生理、人际交往、生活适应性都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当中,易受到生活负性事件的影响从而产生多种心理问题。了解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掌握保护因子的类型和作用有助于学校、教师和心理学工作者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措施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增进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主要生活事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学业和就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是学业和就业。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掌握适合大学学业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自控力差等等原因导致考试失败、挂科等不良后果。进而学习效能感降低,出现消沉、焦虑等情绪反应和自我否定等消极认识。

(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与高中相比,大学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较高的交往技能和友善豁达的品质。很多学生恰恰缺乏这些技能和品质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失调,出现孤独、抑郁、焦虑等情绪。

(三)亲密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亲密关系对青年的心理健康有举足重轻的影响。健康的亲密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的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在面对失恋等负性事件时,大学生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四)生活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进入大学后,很多事情都必须自理,一些学生缺乏生活技能和生活体验的弱点就暴露无遗,自我的无能感和生活的不适应使其产生不少负性体验。

二、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保护因子

 在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发现生活事件并不是心理问题的决定性原因,某些个体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不仅没有导致其身心健康受损,反而心理社会功能发展很好。进一步探索发现,积极应对方式、乐观的解释风格、合理的认知调节策略、较高的心理韧性和良好的社会都能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保护作用。

(一)个体内部保护因子

1.应对方式的保护作用

 应对方式可理解为人们对内外环境要求以及由此产生情绪困扰而采用的应对方法、手段或策略。研究发现,面临生活事件时,主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事件,降低个体的不良身心反应;消极的应付不仅不利于事件的处理,也会加重身心负担。在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时,很多大学生习惯运用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培养大学生面对事件尽量采用“建立信心,寻求建议向他人倾诉烦恼,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等积极的应对方式有重要的意义。

2.解释风格的保护作用

 解释风格指个体对其遇到的消极事件发生原因的习惯性解释方式。属于人格变量。归因理论告诉我们,消极归因会导致个体负性自我认识和负性的情绪。Seligman在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释风格,并将解释风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类。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认为生活中负性的事件不会持续很久,认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他们认为这只是发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在当下,由外部原因所引起的特殊事件,并不具有一般性;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有将负性事件的影响严重化的倾向。认为失败和痛苦是持久的,很难摆脱,并常将错误归咎于自身,导致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解释风格会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间起调节作用,乐观的解释风格能降低负性事件对身心的不良影响。

3.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消极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分,生活事件会通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负性作用于心理健康,还会加重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而积极认知调节策略对生活事件的不良影响有缓解作用。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频率与其面临的生活事件数量成正比。多数大学生的调节策略较为积极,如积极设想是其使用最多的策略。这是令人欣慰的研究发现。

4.心理韧性的保护作用

 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各种压力(包括严重压力、灾难和一般生活事件)以维持、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有助于保护个体在不利的生活事件下维持较好的心理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状况。高心理韧性者对逆境的敏感度更高,这为其争取应对负性事件的主动权赢得了先机;高心理韧性者对人际关系把握更准确,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持更乐观的态度,这有助于其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解决好各种事件,生活满意度更高。

(二)社会支持的保护作用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通过两条路径正向作用于心理健康。一方面,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作为社会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和调节作用。当生活事件发生时,个体已经处于弱势,如得不到来自于社会的帮助支持,会倍感绝望无力,进而心理正常功能受损;而相反地,当生活事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和伤害时,真诚有力的社会支持会带来温暖和保护,当事人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样更有决心、有力量去克服困难,身心状态较好。

三、小结

 负性生活事件给大学生造成了心理危机,同时也带了改善的机遇。只要善于综合运用保护因子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会使负性事件带来自我的成长。学校相关部门也可以遵循负性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原理实施恰当的心理辅导和干预。




© 安徽财经大学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曹山路962号    皖ICP备050122397